2024-2025,那些倒下的明星AI项目

从ChatGPT到DeepSeek,短短两年间,有人在这场席卷全行业的AI风暴里成为闪耀明星,也有人在无人在意的角落里折戟。正值清明刚过,AI研究所就和大家聊聊,那些已经埋在AI“墓地”的项目们。根据AI行业权威数据库Dang.ai的AI Graveyard(是的,这个网站专门统计那些逝去的AI项目)及第三方机构监测数据,不到三年间,全球已有超过1169个AI项目被永久铭刻在“AI墓地”数据库中,平均到每个月,大约有41个产品黯然退场。

具体到2025年,数据显示,全球正式关停的AI项目共新增了95个,覆盖对话交互、文生图、语音识别、代码生成、文生视频等大模型技术核心领域。是技术壁垒的缺失,还是商业逻辑的错位,抑或是对用户需求的误判?究竟是什么让这些项目在黎明前倒下?它们失败的轨迹是否具有相似性?
明星项目的光环之外,出局者的失落也需要被世人看到,并时刻警醒。
AI项目倒下的几种姿势
在折戟的身影里,编辑部选取了海内外近两年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希望能从他们的跌倒中或多或少获得一些启发。
1.AI Agent赛道折戟——澜码科技AskXBOT
由李开复关门弟子周健创立的企业级AI Agent平台,曾获IDG资本、联新资本、Atom Capital、数联投资联合出手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

资料显示,其核心产品AskXBOT(企业级AI Agent )试图通过多模态交互重构企业服务流程。
据虎嗅科技组《一家明星AI公司的非正常「死亡」》一文中,其“薪资偿付计划”出现“实质性违约”。截至2025年3月中旬,澜码科技公司还剩下不到20人,包括工程、算法、产品、HR和财务,“不过这些人也只是维持公司现有的客户支持”。
澜码网络面临的是一种系统性困境:管理失控、组织架构失衡、战略迷失……这些隐患如同埋藏在企业基因中的定时炸弹,正是许多AI初创企业在资本退潮时集体暴雷的根源。
2.开源模式的变现困境——Stable Diffusion
作为开源文生图模型的代表,Stable Diffusion的商业化主体Stability AI在2025年陷入危机。
时间回到2022年10月,Stable Diffusion背后的开发公司Stability AI宣布获得1.01亿美元融资,市值飙升至10亿美元,一时风头无两。
Stable Diffusion作为开源的AI文生图模型,引发了图像生成领域的革命,市场上涌现出大量基于该模型的AI作图工具,AI作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尽管Stable Diffusion备受瞩目,但在开源模式下,个人用户更倾向于使用免费的社区版本或第三方封装工具,导致Stability AI的收入模式并不理想。随着微软、Adobe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场,AI绘图赛道陷入激烈的价格战当中:Stability AI耗尽了三轮融资,仍未成功实现订阅制、API有偿调用等变现路径。

后来,Stable Diffusion的核心研究团队集体离职,公司一度濒临出售的边缘。2024年3月,创始人Emad Mostaque宣布辞去CEO职务。几个月后,Stability AI再次获得融资,在失去核心人才的情况下,艰难维持生存。尽管其模型占据全球45%的文生图市场份额,但公司2024年Q1收入不足500万美元,亏损超3000万美元,债务高达1亿美元。
开源模式导致的盈利困局(主要依赖API调用分成)与管理层动荡(创始人离职、核心团队流失),最终将这家估值曾达10亿美元的明星企业推向并购边缘。
3.从港股收购到解散——鹰眼智慧中医
2024年底,北京鹰之眼智能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鹰眼智慧中医”)通过企业微信全员群向员工发布通知称,公司因经营遭遇重大困境,资金链难以为继。经股东会研究决定,自2024年12月9日起正式解散公司,并解除全体员工的劳动合同,这一消息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

官网显示,鹰眼智慧中医是一家智慧中医大健康服务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出的中医产品包括鹰眼8号智能舱体机、鹰眼4号智能机器人、鹰眼熏蒸机、鹰眼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设备、鹰眼智能医用红外热像系统等。此前,鹰眼智慧中医曾表示已经覆盖800多家医疗机构。
其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港股上市公司母公司江山控股的资金困境,但深层矛盾在于医疗AI的合规困境。比如:平台的AI诊断报告始终是否能够得到CFDA认证?能否进入医保体系?
4.老牌明星选手死于不赚钱——Afiniti
2024年11月,创立18年的老牌AI独角兽Afiniti宣布破产。
Afiniti的创始人Zia Chishti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他曾在1997年创立了Align公司,该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隐形牙套“隐适美”,并且长期稳居隐形牙套领域的顶尖地位。
2006年,Zia Chishti在清仓Align股份后,开启了二次创业之旅,正式创立人工智能公司Afiniti。

资料显示,Afiniti专注于通过算法为拨打客服电话的用户匹配合适的客服人员,这一创新模式迅速在电信、金融等客服密集型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在2017年完成D轮融资,估值突破18亿美元(约合130亿人民币),一度被视为美国首家可能上市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
然而,Afiniti的辉煌未能持续。尽管客户众多,但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即使在完成E轮融资后,资金链依然较为脆弱。
2021年,创始人Zia Chishti因涉嫌性侵及职场霸凌指控被迫辞职,这一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困境。
更为致命的深层原因在于,Afiniti的算法本质上是静态规则引擎,在深度学习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崛起的时代显得过时。随着ChatGPT的出现,市场客户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几乎一夜之间转向了生成式AI,Afiniti的业务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Afiniti的破产反映了传统AI公司在面对生成式AI浪潮时的普遍困境——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仅有创新是不够的,必须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战略,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5.被收购的命运——波形智能
波形智能,这家来自杭州、由95后姜昱辰创立的AI明星公司,从高光时刻到被收购,仅用了一年多时间。
资料显示,姜昱辰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后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攻读人工智能博士,师从自然语言生成领域专家,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参与大语言模型研发。2023年,她敏锐捕捉到AI发展机遇,回国创立波形智能。
公司成立不久便完成种子轮融资,随后推出中文创作大模型Weaver及基于此模型的小说写作产品“蛙蛙写作”,在网文圈引起热烈反响。

2024年1月,波形智能完成千万级Pre-A轮融资,产品不断升级,用户增长迅速。然而,好景不长,创始人姜昱辰突然将社媒账号签名更新为“now at OPPO”,波形智能被OPPO收购的消息随之流出。在OPPO收购波形智能后,姜昱辰及核心团队成员入职OPPO。
这次收购是AI行业整合趋势的缩影,也是初创公司面对融资困境和技术商业化瓶颈时的一种选择。波形智能被收购后,产品仍在正常运营,融入OPPO生态后有望获得更多资源支持。
行业内卷下的生存法则
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融资额暴跌52%,早期项目死亡率达87%。一位AI医疗行业的创业者告诉我们,此前在进行融资时,曾有投资人给自己提出“6个月内盈利”的硬性要求。“这就导致类似我们这种依赖长期投入的项目很容易资金链断裂。”他表示。另一方面,当字节跳动、OPPO等大厂入场,凭借强大的资金基础通过自研或收购(如OPPO收购波形智能)快速布局AI赛道,初创企业在技术、数据、资金上就陷入全面落后的困境。与此同时,开源技术也降低了行业门槛。当我们为倒下的项目遗憾之余,更值得创业者和从业者深思的是,在这场大浪淘沙中,为何少数项目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幸存者?不难发现,在“AI墓地”中,绝大多数“套壳”产品之所以走向消亡,核心原因在于其商业模式缺乏可持续性以及产品同质化现象逐渐严重。“所有的AI应用都是套壳应用,AI应用就是没有壁垒,说有壁垒是忽悠人的,要在非AI能力上建立壁垒。”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说的这番话,在AI行业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我们忽略这句话本身的争议性——套壳当然不是竞争力,但如果能把“壳”做得与众不同,倒也是一种杀出重围的解决办法。2025年或成为AI行业的转折,资本从狂热回归理性,技术从炫技转向务实。
一个很清晰的真相是,当AI行业进入“挤泡沫”阶段,那些真正理解应用场景、市场痛点、交付价值的企业,将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中成为定义规则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