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AI应用-正文

给律师团队推荐了一个知识库工具:ima

关注启职鹿公众号
今年许多互联网产品借助 AI 重构升级,如豆包融入多种功能。作者体验发现腾讯推出的 “ima” 知识库工具值得关注,它融合笔记工具功能,打通微信生态内容搜索,支持自建知识库,且搭建步骤简单。其搜索结果兼顾微信生态和自建知识库内容。这款产品设计克制,平衡开放与封闭,为知识管理提供新方向。随着 AI 技术普及,产品 AI 化浪潮兴起,人们应重视人的价值,学会与 AI 共存,利用知识库提升创造力。

今年过完年,我有一个极为明显的感受:许多互联网产品都在借助AI进行重构与升华。

虽说过去两年,也陆续有一些由AI赋能的互联网产品出现,但由于当时的模型还比较初级,所以很多时候用户体验只是噱头,并未真正应用到具体使用交互中,自然也就没有培养出新的用户习惯。

然而今年,随着技术的下放、模型变得越来越聪明,让我们看到了众多互联网产品的新可能。就拿豆包来说,从它的迭代来看,已经不仅是把自己当做一个AI搜索工具,还融入了浏览器、网盘的部分功能。像传统的网盘或知识库,借助AI也想变得更有趣,具备对话和产出的可能性。

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家会发现,知识库的完整构建,并非仅靠线上文档或推送,还涉及本地资料,如规章制度、内部工作流程、操作手册、工作流等,这些内容不一定能通过线上推送呈现。

此时,我们不禁思考:是否存在一种知识库落地方式,既能兼顾线上推送,又能将本地内容转化为一个个AI知识库模块呢?如果能灵活调整开放范围、部署步骤对小白更友好,那就更值得关注了。

在我近期的体验中,我发现有一款知识库工具正强势崛起。腾讯宣布混元大模型、deepseek接入微信等应用后,其实也低调的推出了一款名为“ima”的知识库工具,推广曝光也开始多了起来。

我查看了它的整体界面和大致功能布局,感到十分惊喜。目前来看,它较为克制地将很多优秀的笔记工具与知识库巧妙融合,还把微信搜索和本地知识库搜索的AI化也融合其中。

今天,我截取了一些界面,方便大家理解,大家可以结合个人或团队情况,思考如何基于此构建自己的知识库。

给律师团队推荐了一个知识库工具:ima - 第1张
ima.copilot

ima.copilot

ima.copilot(简称ima)是一款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的,面向学习、办公场景,以知识库为核心的AI智能工作台,是读、搜、写一体的…

入口

产品站位:「会思考的知识库」

我们当然不希望自己手里的书或知识库是冷冰冰的资料,希望它能伴随我们思考,甚至是主动思考。

产品功能:「开启搜读写新体验」「支持deepseekR1满血版」

对应着AI搜索,和腾讯元宝一样,打通了微信生态的内容。

读,意味着唤醒微信生态的内容,以及我们上传的本地生态的内容。

写,有了混元模型、满血deepseekR1的加持,输出点什么反而不是最困难的,我们自身的问题意识与辩证思考,变得更加重要。

首页逻辑

给律师团队推荐了一个知识库工具:ima - 第2张

为了系统的了解这个知识库工具的形态,我下载了一个电脑客户端。

映入眼帘的界面相当清爽。

给律师团队推荐了一个知识库工具:ima - 第3张

空白处可录入关键词或网址,既可以作为浏览器,也可以作为对微信内容和自建知识库的梳理。

微信生态的内容AI化检索当然不是核心功能,这部分元宝、微信搜索应该都覆盖了,而对于自建知识库的搭建和加入AI搜索,我想才是这款产品展现差异化的部分。

给律师团队推荐了一个知识库工具:ima - 第4张

下方的「文档解读」「智能写作」,目前应该已经是很多笔记工具的基础功能,此处就不赘述了。

看得出来,ima还是默认用户的日常使用还是检索内容和写作,而把自建知识库藏在更隐蔽的地方。

知识库搭建

给律师团队推荐了一个知识库工具:ima - 第5张

如同很多新生的知识管理工具一样,ima的界面非常简洁,简洁到大量的留白,简洁到左上角的两个核心功能——「知识库」「笔记」——都只是小小的图标,给人一种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感觉。

对此我只想建议产品经理保持这份克制,很多笔记产品都是越来越臃肿,直到在众多功能堆砌里迷失了自己的核心价值。

给律师团队推荐了一个知识库工具:ima - 第6张

知识库,自然是重头戏。

从界面来看,知识库支持自建,也支持加入别人创建的、作为二维码分享,腾讯系的社交基因,在这里埋下了种子。

可以设想的场景有:

团队带新人时的已有经验沉淀、分享,提高新人做事的基础分;跨界、跨领域合作部分的知识库共建,减少一些群聊私信的重复沟通;业务团队与运营团队的工作流梳理,以免互相挖坑……

我试着打开了一个自建知识库的界面,比想象当中的步骤更加简单。

初始设置集中在「名称」「封面」「描述」「推荐问题」四个板块上,其中也只有取名字是必填项,尽可能让人们用起来,而不是让人面对复杂的填写界面有了望而却步的心理。

当然,从这个设置也能看出,腾讯对自家的混元大模型和接入的满血版deepseekR1也足够自信,相信它们能对用户的知识库和未来的提问需求,有能力消化梳理。

产品克制的魅力就来了。很多时候,产品不是功能越多越好用,而是能让人无压力的进行下一步的,更容易让人停留。

再看一眼搜索界面

给律师团队推荐了一个知识库工具:ima - 第7张

写作的部分就不多说了,我们再次回到搜索知识库的界面感受一下。

此处我提了一个问题——「帮我找一下,增长律团队的老斑鸠,写知识管理方面的文章要点」。

看一下ima的语料库来自哪些地方。

第一栏,明显无论是调用混元模型,还是deepseek,微信生态特别是公众号内容,已经能被轻松找出。

如果你和你的团队本身在公众号上有所耕耘,在这里就会变成一个「天生的」知识库,自然也已经进入了你的客户的元宝搜索、微信AI搜索里了。

给律师团队推荐了一个知识库工具:ima - 第8张

第二栏,才是展示ima独特性的地方。

我们知道诚如文章开头所说,有些知识库不一定要呈现在公众号上的,但也是希望能在小范围内共享,第二栏的「基于知识库」也就涉及我们的自建安排啦。

因为主要是演示这个知识库的玩法,我还没有上传任何资料,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就好。人人都上能上手,是没有太大压力的。

小结

首先,我最大的感受是,此前腾讯混元没有进行大规模推广,微信生态中的诸多内容也未能进入更多AI搜索的视野。

这对于许多专注于公众号写作的作者来说是有点遗憾的,因为他们的部分优质内容无法被更广泛的AI搜索所捕捉,还会感叹「我写了这么多,为什么客户还没检索到我?」

不过,从近期推出的产品来看,腾讯对于AI搜索以及自身内容生态的呈现,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策略。接下来,除了腾讯元宝、微信AI搜索、ima等,预计还会有更多相关AI化的产品问世,让微信生态的语料库发挥更大价值,让更多原创内容绽放魅力。

其次,从知识库的构建逻辑而言,ima这款产品展现出了克制的特质。

经常体验各类知识管理工具的朋友们应该能感受到,它深刻分析了众多团队知识库的特性,兼顾了开放与封闭两部分。

在界面设计和搜索逻辑上,它实现了良好的平衡,既适合团队协作、内部共享,也能满足对外交流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了相对灵活的使用空间。这无疑是对传统网盘资料库逻辑和智能体加挂在线链接逻辑的一次全新解构。

我认为,未来在知识管理、需求管理、项目管理,以及从线索挖掘到内容推广的一系列信息流转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革。 

ima虽不一定能成为定义知识库的时代级的产品,但它提供了一个方向,即将传统意义上的资料资料库、网盘、搜索和笔记这几个功能巧妙融合,展现出对知识库的深刻理解。如同乔布斯和苹果公司重新定义了手机,AI也在重新建构一些产品、工具。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其推荐给屏幕前的各位,尤其是我们的读者大多是知识型工作者,特别是律师群体,有时间上手体验一下。

最后我想说的是,随着技术普及,更多产品实现AI化,无论是内容交付者还是消费者,都在不断成长。当下信息和知识过剩,人们需要更强的梳理能力和更精彩的演绎,才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这些工具的发展以及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并非让我们忽视人的价值,反而让我们对人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与认同。只有剔除那些简单、重复、可公式化的内容,人的独特性和差异化才能更充分地显现出来,堆人头的工作也有了新的堆法。

我们应重视对人的个性的挖掘和培养。未来,那些千篇一律、可总结提炼的东西将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活生生的人本身,以及我们与具体人的交流、感知和行动。

希望大家回归到具体的人和事物中,寻找创新的奇点。知识库是服务于我们的创造力的,而非让我们淹没在海量信息之中。

数字化生存仿佛默默进入了新的篇章:我们需要学会与AI共存。

本文"给律师团队推荐了一个知识库工具:ima"内容源自"老斑鸠",由鹿小编发布。
所表达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与启职鹿官方立场无关。 如需转载,请务必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您发现该文章对您的权益有所侵犯,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将迅速进行修正或删除处理。
同时,启职鹿诚邀您加入我们的平台,共享您的见解与思考,携手促进职场技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