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时哪些行为最加分?

面试,既是向外展示自己,也会受到外界对自己的审视。
想象一下,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个陌生的人,还要等待被对方各种质疑和盘问,是不是有一种“戴着镣铐起舞”的感觉。
既然要展示自己,那我们一定要知道,面试中,哪些选项最加分。
以我多年招聘和面试的经验,总结了如下几项,供大家参考。

所有的提问都在等一个逻辑清晰的回答
大学毕业答辩的时候,一位老师说过一句话:
“所有的提问,都在等一个逻辑清晰的回答。”
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在后来的职场工作中确实碰到很多类似的情节,比如别人问一个问题,他可能不仅仅是想问这个问题,而是需要其他答案,但你又必须回答。
这时候,你就要考虑如何回答,以及回答的方式。或者说,用一个更好更合适的回答方式,去进行回答。
同样,在职场面试中一样会有这样的情景再现。
下面我们拿面试中的结构化面试的方式来分析这个问题:
结构化面试通常有一套固定的流程,还有专门的题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比如在面试中,你对面坐着一个或者两个人,他来提问,你来回答。
一开始面试官会核实一些基本信息,比如,你在上一家公司是在什么岗位,主要管什么,在这个岗位上你做出了哪些业绩,有什么优秀的案例等等。
这时候你就会想,我的简历上都已经写清楚了啊,为什么面试官还要再问一遍呢。其实,面试官也是通过这个方式核实你的信息,了解你有哪些经验,积累了什么能力,甚至考验你回答问题的逻辑是否清晰等等。
下面就是结构化面试的一个问题清单:
1. 在这个项目里,你担任了什么角色,承担了什么责任?
比如,在某个项目中,你可能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也可能是一个协助者,或者是一个整合资源的人。
有人可能会说,我就是一个协助者怎么说,其实没关系,即便是配合者,你也可以说你在项目进程中担任了某某职位,并通过什么动作,完成了什么事情
当你把这个关系梳理清楚之后,就知道该如何去回答对方的问题了。
2. 你在这个项目中,具体做了什么事情,有哪些亮点?
我们在梳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尽量细致一点,比如你可以提炼一些值得分享的项目亮点,或者关键性节点你做了什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多讲细节,因为面试官的精力有限,他如果想了解细节会主动追问的。
3. 如果这件事让你再做一遍,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优化?
这时候,你可以顺势做个总结。比如,在这个项目中你经历了哪些事情,有了什么经验,如果后期再做同样的项目,你可以怎么做得更好。
每一个好答案,都在等待一个好提问。
但在好提问出现之前,你应该对任何能够想到的问题都要有提前的准备,要充分地思考。
比如过往的职业表现,未来的职业规划,等等。
真正的加分项
是你的个人价值与这个职位的高度匹配
面试官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面试的人是适合企业的人,虽然每个面试官对“适合”有不同的理解,但“适合”必然意味着这个候选人跟这个岗位高度匹配。
那什么叫做跟这个岗位高度匹配呢?
我觉得主要看基础条件、过往履历、精神内核这三个方面的匹配情况。
1. 基础条件
基础条件在这里主要指任职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你的学历、学校、专业、个人技能、工作年限、兴趣爱好等,很多职位都会有明确的要求。
但是不是说没有达到某个条件就没有机会了?比如,学历不够,学校不是985或者211?也不是,有些公司比较关注求职者本身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如果业务能力突出,也会降低学历门槛。一些公司层级严格分明的大型企业就会非常注重学历、学校等。
所以建议大家尽量“对症下药”,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匹配。
2. 过往履历
如果基础条件满足了,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合理表达和展现你的过往履历。
“过往履历”可以有挑选地展示。
不同企业、不同岗位需要的求职者不尽相同。
有些企业刚刚创立,需要的是那种能开疆拓土、打下一片江山的草莽英雄,这时候你要展示的就是你的开拓能力、奋斗意识,加入进来能为这个公司创造什么业绩。
有些公司属于稳步发展的阶段,需要的是能打攻坚战、坚守城门的守城之人,公司要的是你的加入能守住企业已成的事业,让企业不倒退。
当然,还有一些公司属于亟待转型的阶段,比如夕阳行业里的头部公司,虽然以前也曾辉煌,但已然赶不上时代的变化,所以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是能改变现状、扭转乾坤的操盘手。
所以,千万别一份简历面试十家公司,因为每个公司的发展阶段相同,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最大化地适配这个公司的发展阶段。
3. 精神内核
精神内核主要指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也包括这家公司创始人的个人好恶。
比如我曾经就面试过一个初创公司,当我拿出我做的BP时,这个公司的领导直接打断我说:“我们公司不需要这种搞PPT创业的,我们要的是实打实能干活的。”
后来才知道,这家公司发家靠的就是本地地推加口碑营销,是一个偏实战派的公司,所以这个公司的领导对这种理论性内容根本不感兴趣,在他的眼里能开单、能赚钱就是王道。
所以,在面试前一定要做好功课。
比如像我们熟知的“阿里闻味官”,他们会在招聘时看看这个求职者身上有没有自己想要的“味道”,而阿里巴巴员工心中的阿里味就是:简单、大气、皮实、乐于分享,是一群有情有义的人,是一起背靠背、心贴心地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一群人。
说白了就像相亲:可能相貌、家世、工作等外在条件别人都满意,但最后发现三观不同也就基本没戏了。
找工作,其实也一样。只有你和这家企业的精神内核匹配了,后续才能在这家企业有更长久的发展。
真正的合适取决于个人价值和外在世界的匹配度
在这里我说的“匹配度”不仅仅是门当户对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你只有提升自己个人的价值,才有可能理解对方的需求。
就像你必须在内心对线条、结构、色彩有足够的理解力,看到好的美术作品,你的内在才能和它匹配起来,你才能欣赏得了这样的艺术。
同样,你只有真正操盘过上百万用户增长的案例,才能有底气有能力说这活我能干。
举个创业界经常见到的例子:
有的创业者特别有理想有激情,一张嘴就要颠覆行业、改变世界,然后带着一帮相信他的小伙伴就开始干了。他执行力很强,百折不挠,符合一个好的创业者的所有特征。
但就是一条,他的创业目标不靠谱。所有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他不靠谱,就他自己不知道,但是没法说服他,而且他还属于那种九头牛都拉不回的人。
他张口就说,所有创业者做的都是俗人们理解不了的事,你看马斯克最开始不就是这样的吗?
他说的似乎都对,遇到这种情况,大家往往很纠结,因为优秀的创业者和偏执的疯子之间的界限其实是非常模糊的。
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就出在他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世界的匹配度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系统,这没问题,也没有对错。
但是只有当你这个价值系统,越多的人也觉得有价值,觉得你正确,你在商业上才能做得成,说白了,要有人能买你的账。
举个你经常看到的例子,比如你觉得一个没头发的人也可以用梳子,似乎没有头发的人总会有别的方式可以用到梳子。但是要创业,你非要把梳子卖给没头发的人,而且还对他说“我觉得这把梳子和你特别搭”,从这一刻开始你的内在价值和外界的匹配度就不对齐了。
说白了,你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不这么觉得。
如果这时候你扑上去解释梳子怎么就不能用了,你看它还能给你按摩头皮,后背痒的时候还能当痒痒挠用,多好啊。
不是说你错了,而是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不匹配,你就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越陷越深,越来越固执。虽然表现出来的样子,对外追求的方法,全部都对,但是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因为你要接受,有些人压根不用梳子,更不用说没头发的人。
当你理解了内在价值与外在世界匹配度之间的关系,你就会明白,很多事情应该怎么做更容易出成果,一旦这种匹配度的关系提高了,你是用来面试找工作,还是用来创业,或者做其他事情,都不会太难。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说的是,公司录不录用一个人,要考虑很多因素。
比如一个特别优秀的求职者,在面试中的表现也非常出色,但他就是落选了,可能用人部门觉得他很优秀,但稳定性不太好,如果三五个月就跳槽了,还得重新招人培养。
如果换另一个领导面试,他说这个人就是我想要的,虽然后面他可能会跳槽,但这一年给我创造的价值完全可以抵得上重新招聘和培养的成本。
你看,管理者的录用标准也是不尽相同的。
那些我们自己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就没必要在上面浪费时间了,你要做的是:
提升自己的感知能力和内在价值,尽可能与职场的大趋势相匹配。
这才是一个职场人最值得拥有的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