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在职场踩过的坑与收获的成长

今天,我就想跟大家分享我在大学、求职以及职场早期的故事。无论你现在是还在读书、正在找工作,还是已经工作了,都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些共鸣和启发,也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一起共勉,共同进步。
大学时光:从迷茫到行动
故事可以从我的大学说起。我学生时代成绩不错,本科凭借全额奖学金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金融服务专业。但刚上大学的前两年,我非常迷茫。我既不喜欢也不理解金融,虽然靠死记硬背能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考试也能取得过得去的分数,但我感觉自己像个空心人,表面成绩还行,实际上却一知半解,仿佛轻轻一戳就会原形毕露。当时我对现状有诸多不满,却没有勇气转专业或复读,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大学前两年,我就在这种纠结和内耗中浑浑噩噩地度过。
转机发生在大三。
当时有学长学姐参加一个暑期创业比赛,邀请我一起。我想着要是能拿个奖,总能让自己空白的简历好看一点,就加入了。这个创业比赛可不是简单写个报告或画个 PPT 就行,而是要实实在在做出东西。我们当时打算做一个体验式礼品项目,消费者可以送给朋友一张礼品卡,朋友能从礼品卡上的七八个项目里选一个感兴趣的去消费。当时我们在深圳找了个小民居,六七个人住在一起,白天就去走访商户,说白了就是求人家和我们合作。
那段时间,我做了很多当时觉得傻,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傻的事。比如,为了评估一家化妆店的服务质量,我让老板给我化了个浓妆,然后顶着妆坐了很久地铁回去给小伙伴看效果。还有一次,我想和一家饮品店谈合作,却在老板最忙的中午时段跑去,还不小心打翻了服务员端着的盘子。
晚上我们聚在一起,有时讨论工作,有时分享自己的糗事,很多故事至今我都还记得。原来,那些看上去成熟、专业,像大人模样的学长学姐,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那是我大学第一次意识到,一个人不管表面上多么正常甚至风光,背后都可能有自己的难处和挣扎,只是他们选择面对和解决,让这些经历变成多年后的笑谈,而不是在困难中一味抱怨。
从那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烦恼和纠结的那些事,比如不喜欢本专业、不知道怎么找工作,其实都不算什么大事。我希望自己以后回忆起这些时,也能笑着讲出来。所以那个夏天过后,我变得积极了很多。虽然还是不喜欢金融,也不知道毕业之后要做什么,但我决定不再空想,先行动起来,做些总比什么都不做强。
我做了很多事,虽然谈不上多厉害,但如果那个夏天没有想明白,我可能都没精力去做。比如,虽然没有明确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但我报名参加了安永、毕马威的审计实习项目,疯狂做练习、模拟面试,还入选了当年推出的精英计划实习项目,实习结束后也拿到了 offer,算是给自己争取到了一个保底选项。
我还考了 GMAT 750 分,基本能证明自己的英文能力;考过了 CFA一级考试;专门跑到深圳考了证券从业资格证;参加了 ACC 香港大学生就业力比赛,进入了 12 强;和同学组队参加 CFA 股票分析大赛,幸运地拿到了当年香港区的冠军。和学长学姐的暑期创业项目,我们也获得了金奖,拿到 10 万港币的启动资金。虽然项目最终没有成功,但对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我们的友谊也延续到了今天。
相较于金融,我更喜欢实业。后来我在应届生论坛上了解到快销这个行业,并在求职时将其作为主要方向。幸运的是,我拿到了第一家公司马仕的 offer,成为从 23 人中选拔出的 24 个管培生之一。
总结大学和求职的经历,我有几点深刻的感受想分享给大家:
第一,迷茫很正常,但要走出迷茫不能只靠空想,一定要采取行动。以我们当时的智慧和所掌握的信息,很多问题光靠想是想不明白的。毕竟我们不是有战略眼光的大佬,只有通过行动和体验,才能获得更多信息,更好地判断方向。就像我通过和学长学姐参加创业比赛,才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进而找到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即便尝试后发现不适合自己或者碰壁了,这本身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反馈。比如,不确定自己喜不喜欢做销售,就去做个销售兼职,要是发现确实不喜欢也不擅长,那这份兼职也不是毫无意义。有些同学说要谋定而后动,这句话理论上没错,但如果在实际操作中,它成了自己什么都不做、一边原地踏步一边迷茫的借口,那就得改改了。
第二,尝试的时候尽量做到小步投入、快速获取反馈,这其实运用了互联网常用的 MVP(最小可行性原型)概念。比如,不确定自己要不要 gap 一年,那就先利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探索一下有哪些想做且能做的事,而不是头脑一热先决定 gap,然后又不知道做什么。再比如,不确定自己是真的不喜欢、不适合金融类工作,还是只是不喜欢学校的教材,那就通过一份实习快速感受一下真实的工作氛围,这样比毕业进入行业一两年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能节省很多时间。
第三,实在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就去做那些要求自己有明确产出的事情。什么是明确产出呢?比如完成两场听众不少于 30 人的演讲,或者英语考过专业八级。与之相对的,像看很多书提升演讲能力、每天读英语书提升英语水平,就不属于明确产出。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关注输出,且有明确的验收标准,而后者只是对输入有模糊的描述,没有清晰的产出目标。很多时候我们迷茫,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产出目标。以前我焦虑时也会看书,甚至要求自己一周看完一本书,但往往看不进去,或者看完没有任何收获,就是因为我看书没有目的,看书反而成了我掩盖焦虑、自我欺骗的方式。相反,当我们有明确的产出要求时,看书、听课、与人聊天都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我们就不会在这些手段中迷失。
比如我参加大学生就业力比赛,比赛要求做一场演讲,为了做好演讲,我自然会去研究演讲高手是怎么讲故事的,会去读关于逻辑表达的书,还会研究演讲大佬们的肢体语言等等。这些输入都能直接帮助我做好输出,让我更容易获得正反馈,也更有收获感。在当下这个时代,写自媒体文章、拍视频、设计一个 app,或者开展一个小小的创业项目,都可以成为你的作品,属于产出。而且为了提升这些产出的质量,你会有针对性地输入和学习,这样往往收获更大,效能感也更明显。
职场早期:在挫折中成长
开始工作后,我的前几年在挫败、喜悦、沮丧、兴奋等情绪中来回起伏。今天,我着重分享一下职场前三年的一些经历。
这三年我一直在轮岗,一年换一个岗位,刚好对应了我职场早期三个阶段的成长。
第一年,我学到最多的是具体的业务技能。我的第一个轮岗岗位在消费者市场洞察部门,主要负责产出公司的市场表现分析、竞品动态追踪等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分析数据、得出可信结论以及制作 PPT 清晰呈现报告的技能。
这一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刚入职不到两个月时犯的一个错误。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正在健身房跑步,手机响了,是老板打来的。我从跑步机上下来接起电话,就听到老板特别着急的声音。原来是我群发的报告中,把一个数据算错了,而这份报告已经发给了公司所有的管理团队,也就是说,公司核心管理层都收到了错误的信息和结论,这肯定会影响我自己以及我们团队的专业性。
我当时脑子一下子懵了,蹲在地上就开始掉眼泪。然后我马上拿出随身带的电脑,重新计算,反复核对了七八遍之后才给老板重新发过去。那天晚上回家,我很晚才睡着。其实老板对我很好,没怎么怪我。现在回头看,这件事不算特别严重,但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现在回想起在健身房的场景,都还历历在目。我也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一个重要教训:要从专业的角度理解自己的工作。当时我最大的反思是,为什么作为计算数据的人,我核查了好几次都没发现错误,而老板看一眼就能发现问题?原因是我只是从数学角度核对数据,脑子里对于这些数据代表的业务意义没有概念。而老板是从业务的角度看待这些数据,他清楚公司业务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市场份额、增长情况以及不同产品的表现,所以能一眼发现问题。从那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对业务信息的敏感度。一方面,我会留意观察更有经验的同事关注哪些业务信息,自己琢磨或者请教他们为什么关注、怎么解读,以此提升自己对业务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会尝试记住一些常规数据,让自己对业务常识有概念。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对业务更有感觉了,犯错也少了,做出来的工作对业务的价值也更高了。通过不断记录、反思和总结,在第一个轮岗结束时,我积累了一些不错的基础工作技巧,也获得了一些正反馈。
然而,进入第二个轮岗时,我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第二年,我最大的体会是,在工作中,尤其是职场早期,懂得合理地向人寻求帮助,其实能让自己和合作同事都更高效。我的第二个轮岗去了销售部门下属的品类管理团队。我知道以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大概率长期不适合做销售,所以想趁着轮岗的机会锻炼一年。当时我主要负责对接一家有多家门店的超市客户,工作职责是让我们公司的产品在该客户处卖得更好,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实现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争取让客户给我们更多的货架资源、更多的销售活动支持,或者和我们试点一些合作项目。我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客户和我们试点合作,公司会提供一些资源,也需要客户配合提供相应资源。我觉得这件事并不复杂,讲道理就行,何况还有公司资源支持。于是我整理了大量数据,分析了客户在我们巧克力品类的生意表现,找出了若干问题,提出了各种建议,然后就去拜访客户。
结果,我的文档才讲了一半,客户就打断我说,我讲的这些他们现在不太需要,他们主要想了解之前反馈问题的跟进情况。我提出的合作提议,对方也不太搭理。发现讲道理行不通后,我尝试了一些自认为比较 “销售” 的方法,比如给客户送我们在国外的限量小产品,在不违规违纪的前提下跟客户拉近关系,又比如约客户吃饭,想通过非正式沟通说服对方。但这些方法都不管用。
我每天都很苦恼,不知道怎么推进工作,又不好意思跟老板和同事说,怕显得自己很无能,都工作一年了还搞不定客户。就这样纠结、痛苦了半个月,工作毫无进展。
后来,一位好心的同事姐姐看我愁眉苦脸,问我最近在忙什么。我鼓起勇气把大致情况告诉了她。没想到,她很快就给我支了几招。她告诉我,首先我发力的方向错了。我之前一门心思想推进自己的提议,虽然我真心觉得这个合作对客户有价值,但客户当下的关注点根本不在这里,甚至可能因为过往合作的一些问题对我们不太信任,担心参与这个合作会给自己带来新麻烦。其次,和客户维护好关系固然重要,但我之前尝试的那些套近乎的方法太肤浅了。比起请客吃饭,更重要的是解决客户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之前认为清货问题不归我管,从道理上看没错,但实际上在推进合作时并不成立。如果我想在客户那里达成目标,就必须先帮他解决问题,哪怕不能全部解决,至少解决一个,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所以我要做的更多,要在公司内部推动相关同事解决问题,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反馈一下就不管了。另外,我还可以主动想想有哪些能立刻帮到客户的事。同事说,像我们部门对接的客户同事,往往有很多数据分析的工作,我可以主动提出帮他定期分析巧克力品类的生意表现,承担一些他那边不太敏感的工作。
果然,我按照这一套建议去做,帮助客户解决了一些小问题,让对方看到了我的合作诚意和能力。几个月后,客户就配合我推进了项目,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果没有这位同事当时的指点和帮助,我可能还会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浪费时间。所以这段经历给我的最大启示,不是那些具体的与客户沟通的技巧,而是让我意识到在工作中懂得合理求助能少走很多弯路。
工作看重的是最终交付的结果,不像学生时代强调必须独立解决问题。如果通过向别人求助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那就值得去做。当然,这里要澄清一下,不是让大家一遇到问题就撒手不管,指望别人帮忙收拾烂摊子,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事。当遇到自己不擅长的工作时,与其自己闭门造车,不如看看身边有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另外,寻求帮助也是有技巧的。求助时,先用简洁的语言说明问题,再讲清楚针对这个问题自己做了哪些尝试或者有哪些想法,最后明确自己具体需要什么帮助。这样,对方既能知道我们不是在 “白嫖”,也能更高效地提供帮助。获得帮助后,我们也要心怀感恩,表达自己的谢意。
到了工作的第三年,我最大的收获不再是学会了什么厉害的软件技能,而是学会了和自己相处,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和解。
我第三年轮岗的角色类似于公司内部的咨询师,需要承接其他团队的需求,开展专题分析或用户调研。这要求我对业务有较深的理解和较强的专业度,才能给出有说服力的判断,比如一件事该不该做、能不能做、怎么做。而且我对接的同事都比我资深,有的甚至是高级经理或总监。刚接任这个角色时,我总是拿捏不好和同事的沟通方式。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对业务还不够熟悉,说话就比较谨慎,甚至给人一种没底气的感觉;另一方面,我不太敢直接表达不同意见,怕对方觉得我不配合,引发冲突,所以说话总是拐弯抹角。
有一次,一位资深同事提出了一个调研需求。但我和团队包括老板讨论后,都觉得这个需求目的不清晰,不能贸然推进,否则不仅浪费团队资源,调研结果可能也不理想。可我又不敢直接跟这位同事说我们的看法,于是就委婉地表达了一些担忧,结果对方没理解我的意思,还觉得我在故意推脱。这让我更加焦虑,工作时总是小心翼翼,效率也很低。那段时间,我的压力特别大,脸上开始疯狂长痘,心情也变得很差。每天上班都很煎熬,越来越不自信,陷入了恶性循环。
后来长痘实在太严重,医生给我开了一种抹在脸上的黄色的药。我实在没法顶着一脸颜料去上班,于是就申请了在家工作,老板也非常好心地同意了。但是,在家上班在沟通和协调上都会更加困难,工作进展依旧不顺利。我每天既焦虑工作,身体又不舒服,感觉一切都一团糟,自己特别失败。
有天晚上,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状态了,就想做点改变。当时北京正在举办马拉松比赛,我想着反正也不知道能不能摇上号,不如就为能摇上号做准备,开始练习跑步。从一开始只能跑五公里,到后来能跑十公里,再到二十公里。没想到,后来我真的摇上号了。那年北京雾霾特别大,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天气不好,而且我准备得也很仓促,不应该去跑。但我太需要这场马拉松了,它就像是我打破当下困境的一个契机,于是我还是去了。
我用五个多小时跑完了这 42 公里,冲过终点的那一刻,我心里想着:“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跑完马拉松的下一周,我感觉自己状态好了很多,心态也更平和了。我不再像之前那样焦虑和纠结,能更坦然地面对工作中的问题。
通过这段经历,我也有了新的感悟。我们这一生相处最长久的人其实是我们自己,学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跳出自责的循环,给自己构建起自我认可的支撑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压力时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培养一个爱好,让它成为我们的精神自留地,用来调节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压力。比如写字、画画、跑步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人在十几岁读大学、二十几岁刚入职场的时候,往往是特别迷茫的年纪。就像王小波说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初出茅庐,茫然无措,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也不知道怎么跨越眼前的困难。
我记得自己在挑灯准备面试的时候,在异乡与汹涌人潮逆行擦身而过的时候,在高铁上掏出电脑赶工作的时候,无数次希望能有一个比我年纪大一点、阅历丰富一点的人,给我一些建议,告诉我怎样能做得更好。这个人不需要多了不起,只要比我知道得多一些就够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选择了职场这个话题。虽然我没什么特别厉害的成就,但我趟过一些水,踩过一些坑,有过不少经验教训,希望这些能给正在看视频的你带来一点借鉴和力量。无论你是 90 后、00 后,甚至是 80 后都没关系,只愿我的分享能让你有所收获,我们一起变得更强。感谢你的关注和点赞支持,我们不离不弃,一起进步。